我为啥要做【透察】

今年 AIGC 如火如荼的发展,总有一种要被颠覆的担忧,很多人其实都有入局其中的冲动,我也不例外想去追这个热点,做一些可以带来价值的事情。这要是搁以前,我宁愿去追求“元宇宙”这种虚无缥缈的技术,也不会选择 AI 方向,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面,我认为 AI 只有大公司可以玩,小公司没那么多的闲钱去投入这样一个投入大收益不明显事情,除非有成熟的模型可以直接用。

正好现在的大模型满足了这个“除非”,就像是苹果手机刚发布那时候,随后的 App Store 市场成就了很多大公司,作为小公司或个人,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在大模型时代做出好的应用,继续延续未来 5~10 年的技术生涯。

虽然看似很美好,但是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呢?

领域模型:大模型火了,那么多公司一蜂窝的去做大模型我是很不看好的,想想这些公司最后活下来的能有几个,以前做项目,失败了还有残值,那大模型如果失败了,还有价值吗?模型训练每个都是独立的,哪怕 GPT3.5 和 GPT4 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型,没办法一起使用。而且自己训练模型还是大公司或者头铁公司的事情,我就不掺合了。

基于大模型的领域解决方案:还是回到基于大模型 API 做应用上,在我看来,大模型主要解决了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上面,那么调用大模型 API 就是将自然语言翻译成对应业务的 API,这一点其实也很难做好。

根据以前的经验,大模型整体虽然很成功,但是具体到细节就会一团糟,准召率将会惨不忍睹,那么这同时也是机会点,如果能找到大模型在某个地方做的不好的点,你能将这点的准召率提升上去,那么也是很有价值的。

这么做的话其实还是需要不断的调优,还是回到了投入大收益少的风险上,对于小公司不太适用。

前几天看到一个例子,“ 我那值 300 万美元的初创公司,现在就只剩会上 OpenAI 给的 500 美元积分。 ”大模型的边界在哪里?方向如果选不好,那么消灭你也可能只是无意之举。

现有应用的智能化扩展:另一个就是在现有项目上集成 AI,就比如 Windows copliot,将 Windows 变的更智能,要做这样的事情的前提是,得先有一个应用,这样的机会还是属于现有已经成功的公司,那么我没有这样的应用怎么办?那就得做一个,这时候就先从熟悉的地方开始,比较传统的互联网产品,哪里还有机会,哪里能更好的和 AI 结合。

我觉得这个角度是值得思考的。

除了语言类的大模型,图像生成类的大模型也是发展的很快,那么图像类的自然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。

虽然各行各业需求千千万,但是隔行如隔山,我不知道各行各业的 Know-How(实践知识,知道该怎么做,知道该怎么行动) 到底是什么,我只能以自我认知去做一些事情。

基于我个人的认知,找到了一个切入点,就是从设计走查开始,进入图像的世界,这样可以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做很多有益的事情。

就这样透察诞生了,透察的最初版本就是一个半透明的浮层,解决设计师在设计走查过程中没有好用的工具的痛点。

看到这里,我想大部分人可能不理解或者第一次见“设计走查”这个词,其实简单解释就是前端工程师开发完前端,设计师进行一遍 UI 层面的测试,将 UI 实现 bug 再反馈给前端工程师这样一个过程。在我过去的认知里,这个词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才对!然而并不是我想的那样,当一个人长期在一个圈子里,通常会把一些理所当然的东西给忽视了,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,其实不然,真是情况是有很多人不知道,比如设计走查这个词很多人都没听过。

在工作中,对真实需求的把握都是很关键的,所谓的真实需求其实可以理解为第一性原理,就是这件事情的真正本质,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本质,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,可以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事情,而不是因外界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,总是变化或者说不受自己控制的变化,会让人没办法专心,总是东一棒子西一囊头,长此以往很难有大的进步。

但是什么样的事情可以长久的做下去,而不仅仅只是追热点,虽然追求热点可能会获得短暂的收益,但是这种追求总是那么的急躁,除非一次性达到一个很大的成功,否则你还会面临潮水过去怎么办的窘境,退去了要怎么办?是继续追下一个热点呢?还是继续坚持,坚持还有必要吗?

设计走查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需求,透察目前也只推出了 Mac 版本,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。市面上最常见的工具是 Chrome 插件,我认为 Chrome 不能覆盖移动场景的走查。当一个半透明浮层,可以在任意地方覆盖,那么这将会脱离 web 的限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。

不管怎么说,我认为设计走查是一个尚未得到彻底满足的需求,也可能是一个伪需求,但是我却拥有了自己的项目,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切入口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